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我 是: 学生 老师
 

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认识音乐的纵向性,重视调式与和声

更多

认识音乐的纵向性,重视调式与和声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很多人推崇这句话,但真正认真去审视这句话的人却是少数。我的观点就从这句话展开。

典范(classic)意义上的音乐有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好比空间有三个维度:长、宽、高。如果我们真愿意把音乐与空间中矗立的精美建筑做类比,那么不妨说旋律就是音乐的长度,节奏就是音乐的宽度,和声就是音乐的高度。

一直以来,人民大众对音乐的认识似乎缺乏这么一种工具论,这种缺乏导致民间甚至专业院校音乐教育的方法五花八门。当然,这种情况也不限于音乐教学,各类学科都存在这种现象:学生在具体学习之前对所学对象的整体没有认识,而这种认识应该是开讲第一堂课所要求重点把握的。可惜的是:这类或称为“绪论课”的东西只是被一笔带过,考试不考。

回过来讲音乐。以上所描绘的情况导致了对音乐认识上的混乱。加之20世纪以来,特别是晚近时代以来,对典范音乐(classic music)的反思与反叛导致了各种艺术风格的试验一时成风,在导致专业领域文化相对主义的同时,给大众阶层造成了价值接受上的混乱。所以,现在你要问一些一般的音乐爱好者对音乐认识,答案是很丰富的,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他们会说:音乐是飙高音,音乐是旋律的回荡,音乐是节奏的卡农等等等。从某一方面说这都没错,但要从学科的高度作系统认识时,这就不够了。

我的总结是:从学科的角度讲,音乐学科的建立分为三个步骤:律的建立,调的建立,记谱法的建立。而这三者中真正功能性的部分是调的建立,调的建立导致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旋律、节奏与和声(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建立。

音乐整体上就是一座建筑,但我此处的诠释稍有不同,我不讲音乐的曲式、编排、精雕细琢如何如何与建筑相类似,我这里只讲:旋律构成了建筑的长度,节奏构成了宽度,和声构成了高度。至于建筑内部的“精装修”让具体做“装修”的人去做,此处的“长宽高”围成的“建筑”其功能就是住人,在此我们抽掉一切非功能性的花花。

跟着这个思路继续往下走。一般的爱好者们对音乐的认识基本局限在“长度”和“宽度”这两个维度,即旋律和节奏。是这样吧?问问自己。什么飙高音,什么唱RAP,是不是只认识到了有限的两个维度?

那么好,既然开篇第一句话“音乐是建筑”大家没有意见(有意见的直接程序EXIT,不用再往下了),那么大家现在看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吧:只有“长度”和“宽度”,能不能构成“建筑”?只有旋律和节奏,能不能构成音乐?

所以,纵向性的概念由此引出,也就是我们开篇讲的“第三个维度”,即和声。

和声是音乐的第三个维度,和声是音乐的高度。也许朋友们会说,并不是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和声的,事实上,几乎除了西方音乐外其他主要文明的音乐都没有系统的和声体系,难道那些没有和声体系的音乐就不是完整的音乐了吗?看我下面这个例子:

我随口清唱一段《恰似你的温柔》,你说我唱的这段旋律有没有和声呢?你要是说没有,说必须得用和声乐器配出来后才有和声,那么你就错了。如果和声本身是不存在的,那你怎么能配得出来呢?就像牛顿看见苹果落到地上得出了引力的结论,如果引力不被牛顿拿来说事引力就是没有吗?

同样的道理,我认为当任何一段音乐出现之后,所谓的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就同时相伴而出,这一点是不区分各民族音乐间的差异性的,差别只在于对每一个维度具体理论化的认识程度,即并不因为人们没发现它它就不存在。而西方音乐之所以一跃成为当今世界音乐的主流形式(无论古典还是流行,无论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除了强势文明推动的因素外,其本身在各个维度上的认识的完善性也确实令人信服。

的确,和声作为音乐的“高度”是被偶然发现的。它起于希腊教会的调式规范,具体产生于拉丁教会的复调音乐实践。当历史上多个复调无数次在重拍的纵向上关系上被定格并被注意被对位被研究时,和声的认识就产生了,人们对于音乐的纵向性概念就逐步建立了,主调音乐的时代也就到来了。人们于是发现了一直以来被他们忽略的东西,就像17世纪牛顿重新发现了现象世界,18世纪巴赫重新发现了现象世界本身。音乐这座建筑的大厦也因为有了“高度”所以拔地而起。

因此,作为我们学习音乐的同胞们有必要格外培养一下音乐纵向性的意识,并不是因为和声这个“高度”较之旋律和节奏两个维度而言高人一等,而是由于它向来被过度忽视,而它又是如此重要。

反面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身边不乏学了十多年甚至二三十年音乐的朋友,他们在进行作品分析时往往从横向性入手,以至于他们对纵向概念根本就很陌生,还以为它只是横向旋律的派生品。这种误解可能是相当危险的,就好比我们讲“三位一体”,如果在西方你公开说圣子与圣灵是圣父的派生品,那是要出人命的,这并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因为你对教义的误读影响了所有芸芸众生得到救赎的前途。音乐也一样,如果你缺乏纵向性的意识并对此嗤之以鼻,并不能说明你的音乐思想有多个性有多潮流,而是恰恰反应了你对人类普遍价值的无知乃至背弃。当然,这是我作为一个极端保守的古典主义者的观点,所有想在音乐方面掀起一场后现代主义革命的朋友们,你们可以起来砸烂我。

最后回忆一下童年作为总结。我很小的时候曾经对两件事比较羡慕。

第一件事是:我很羡慕那些能在平面的白纸上画出立体房子的小朋友,很长一段时间我搞不懂其中的道理,为此我戳破了好几张纸还只能停留在画一个方块叠加一个三角形的地步,这就是我的房子。人类的绘画史与音乐史在这方面颇多相似,在中世纪以前的很长时间里人们习惯了平面作画,直到文艺复兴人们发现了画面的“深度”,西方绘画由此有了深度。

第二件事是:我羡慕天空中飞翔的鸟儿。当我只能选择前后左右运动时,它们还能享受从上往下俯冲的感觉。这种纵向的立体感或许很棒吧,我无法在现实中体会,但我在音乐中找到了它。
 


上海钢琴老师网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权威的钢琴家教,钢琴老师信息咨询服务,尽在上海钢琴老师网。
上一篇:
下一篇: 钢琴启蒙该从思路出发还是直接让孩子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