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钢琴教学终究是艺术教育范畴内的一个课题,提高学生全面音乐修养,促进学生身心谐和发展是钢琴教育的核心目标。钢琴教育必须坚持以审美要求为龙头,以演奏心理为着力点从而完成“有他没我”、“有他有我”直至“有我没他”的艺术创造境界。 关键词:钢琴教育 钢琴教学 演奏心理 创造性素质 讨论钢琴教育,很多情况下只是局限在钢琴教学的范畴中,而讨论钢琴教学,又往往囿于钢琴弹奏之技巧。 钢琴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音乐专业培养问题,而是关于人获得智慧、丰富情感体验和艺术修养等音乐素质发展问题;钢琴技艺的养成,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音乐知识传授、臂腕指触键等一系列形体动作技能的掌握,而是发乎于心的能力培养、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过程。反思偏面的钢琴教育观,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思想,改革传统钢琴教学中存在的尚技轻艺、尚功利轻育人的倾向,重建科学的钢琴教学模式是当今音乐素质教育的一大课题。 一、钢琴艺术的本质及审美要求,是处理琴法与琴艺关系的准则 技术之于艺术,正如形式之于内容,永远是第二位的。钢琴音乐作品,是音乐家情思与灵性的告白,是曲作者才华与精神的交融,是一个以音响为载体的生命体。与其它门类学科不同,音乐艺术具有与生俱来的时代感和鲜明的个性,只有品位高低之分,而不存在难易之说。巴洛克风格也好,古典、浪漫、现代也罢,都是音乐的一种风貌,一度创作时仅受作曲家乐思的驱动而很少顾及技巧,演绎他们所需的技术则都是作品诞生以后的事。据传小莫扎特创作了一首小曲无法用常规的技法演奏而致使其父也“望曲兴叹”,不想神童却别出心裁地用鼻子碰键,这轶事被后人传为音乐佳话;柴科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首献给大钢琴家鲁宾斯坦时,竟被斥为“华而不实、毫无独创性,不适宜用钢琴演奏”,然而艺术的生命力终究无法掩盖扼杀,技巧是可以迁就的,而音乐却像帝王一般不可凌犯,不久后这一颇具特色的伟大作品终于在德国钢琴家封? 彪罗的手下,首演于波士顿而名扬天下,以致于使鲁宾斯坦幡然悔改……像此类例子音乐史上枚不胜举。因此 ,我认为,技巧的发展是顺应了音乐的表达的,钢琴教学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是为了表现音乐本身,而不是炫技。 触键的重与轻、急与缓是为了达到声音的强与弱;音调的曲折走向与情绪的委婉变化相映成趣,和声的紧张缓和、浓淡疏密能够使作、演、听三者达到一种心理状态的共鸣,一切外在能觉察到的显现都与音乐的形象、意象、气质息息相关。在钢琴教学实践中,技巧、技法的传授、练习与运用是绝对不可少的,但是仅仅从“技”到“技”的传授模式就必然造成学生以复制的心态刻板地依样画葫芦,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或许能有收效,但这缺乏钢琴艺术意识培养、音乐趣味熏陶的教学,终将不可能使学生有长足的发展,永远只会在“琴匠”的层次徘徊,哪有可能达到一定的音乐境界呢?我们时常能发现有些琴童初学钢琴兴味盎然,初级考试也颇为顺利,然而一旦到了中高级就步履 艰难,指间的琴声索然无味、干涩不畅,正恰似进入了“高原区”,再也无法超越进展,以致于最终放弃学琴,真是误入歧途,前功尽弃,令人扼腕。波兰钢琴家约瑟夫 ?霍夫曼说:“……技巧好象放在抽屉里的工具,精明的艺术家会在适当的时候,为了正确的目的从中取出他们所需的工具”⑴,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技巧与音乐表现间的关系。我们当从钢琴艺术的本质出发,以审美教育为龙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审美感的驱动,从对“艺”的认识出发,走以艺带技、技艺相生相发的教琴之路、学琴之道。 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学琴初始的音调简单,手法单一,培养乐感可能为时过早,也无从讲起,还有的认为随着学习的深入与曲目的积累,学生自然而然地会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等等。为时过早论本人不认同,乐感自然论本人也认为不妥。学琴是一个主体参与的过程,如果说音乐有高低难易之分的话,还不如说是人对待音乐存有灵敏与迟钝之说。音调的简单繁复与音乐的品位高低并不成正比,你能说贝多芬《欢乐颂》主题“3 3│4 5│5 4│3 2│1 1│2 3│3?2│2-│…”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1 1│5 5│6 6│5-│4 4│3 3│2 2│1-│…”是稚嫩之作吗?恰恰相反,那正是艺术返朴归真、简约纯美的典范,越是貌似简单,就越是去繁就简、高度凝炼、充满无限想象余地,带有自然哲学意味的上上品,因而是具有广泛意义和生命力的存在!因此,从入门开始就必须着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多一份感受、多一些直觉体验、多一些探索与发现,进度慢一些不妨事,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所有的感官,使得“写在纸上的乐谱我能听到它;听到的音乐我能看到它”(莫扎特)。是否用心地在弹琴,是否有一种走进音乐的愉悦感和成功感。“我的意思是技巧与音乐欣赏从一开始练习就应该结合起来。”⑵(约?霍夫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钢琴教学,应从研究演奏心理的角度着手,因材施教 音乐创作、表演、聆听三者无不由心理出发又作用于人的心理。如果说技术训练是作为达成音乐表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手段的话,那么弹奏者的心理活动无疑就是此两者的中介。弹奏钢琴和人类任何创造行为一样,都是以创造主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并受到这种心理活动的支配的,其中牵涉到认知、记忆、情感、理智、直觉、才能等各个方面。心理状态对钢琴演奏中的节奏感、音乐感受力、视奏等各方面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的钢琴教学法就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弹奏心理的深入了解、细微洞察、有效调控的基础之上。 1、消除紧张、学会放松。自然放松的状态是艺术所追求崇尚的境界,在钢琴学习、演奏过程中,学生的紧张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研究分析造成过分紧张的原因并对症下药给予指导,如果是生理机制方面的问题,那就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弹奏的困惑,如学生对重量弹奏的体会不到位而产生了触键的挤压或飘浮,继而手臂与手腕运用连同手指处于一种不自在的肌肉僵硬疲惫状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 是否可引导学生用手臂下垂摇晃的办法来体验肩部以下的放松与通畅,或是用自由落体的比喻来给予形象化的引导,再者就索性放慢速度,用弹一个音松一下的方式,做“快下放松”的提示来对此加以纠正;比如快速跑动练习中的紧张,往往源于手型的松懈、手指的独立性差,用力不在指尖,着力不在“点”上产生的,那么可否用“珍珠撒在盘子里”的声响作比喻,从声音的概念入手逐步达到轻快流动、律动自如呢?如果是心理适应度不够而造成的紧张,那么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注重心理调节、改善心理环境、强调音乐意境等方面,其实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生理与心理紧张是密切相联的,因此教师更应树立把帮助学生消除紧张问题纳入教学内容体系之中的观念。采取综合引导,而不能只管解决音符、节奏、表现等就算完成教学任务。 2、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现代钢琴教育理论强调,钢琴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演奏技艺,更应在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毅力、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和身心协调能力,提高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关注,让学生从小具备优秀的品质和人格,为将来获得成功、铸就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教师“首先是音乐教师,而后才是钢琴教师。”(俄?巴拉基列夫语) 曲目的选择应切合学生的实际,入门阶段应采纳趣味性、形象性较强的曲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有标题的布格缪勃的作品100,巴托克的《小宇宙》,从而达到寓教于乐。中高级阶段在音乐的形象、内涵、意境方面多加引导,即使是有相当难度的练习曲,也应努力挖掘其丰富的音乐性,让学生感悟品味,切忌枯燥乏味的竞技,否则学生弹琴的持久性将得不到发展,极易迷失在喧闹的声响之中。音乐艺术无止境,钢琴作品浩若烟海,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肥沃的精神土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学力施教,帮助学生由琴法到琴艺最终升华到琴韵。 教学模式的改进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是钢琴教学的承袭模式,在因材施教方面有其独到之长。但在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培养竞争品质、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似有所欠缺,因此,现代钢琴教学正倡导一种机会均等、共同参与、师生民主的交往教学模式。在组织形式上有小组课、微型课、集体课等。钢琴教学的时空正日趋扩大,由课内到课外,汇报表演、专家讲座、音乐会等都具有一对一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功效,这些对于培养儿童自我意识、自信心、荣誉感、善于合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大有裨益。 学习钢琴是一个主体参与活动,讨论钢琴教学不能脱离学生主体而存在,科学有效的教学法应该是不仅关心学生音乐发展,更关心他们美学趣味和个性养成的方法,改进教学还应重视对学习心理的研究,重视学生音乐技艺的自我建构,承认差异性,分层教学;追求发展性,做到传授知识与艺术实践并重。 三、钢琴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核心 音乐的产生就是创造的过程,创作如此,演奏更是如此。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有一千个演奏者就有一千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音乐的永恒即在于对音乐创造性的诠释之中。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录音媒体技术登峰造极的今天,呆在家里听唱片好了,何必去音乐厅欣赏现场演奏呢?据报道,人类已经研制出智能机器钢琴演奏系统,其炫技已集古今奏法之大成,可谓无所不能,何必还要去让学生那么辛苦地亲历演奏呢?很简单,机器是机器,再高明也仅是高明的复制,而人不是机器,人有丰富微妙的情感,人具有创造的欲望和潜能!人在创造音乐的同时,也正创造着我们自己! 诚然,从模仿入门恰似孩提时代的咿呀学语,是学琴的必由之路,没有教师示范,学生很可能要走许多弯路,多费许多周折;没有严格的奏法训练,也将使钢琴演奏难以进入自由王国的境地,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然而若学生以模仿他人的演奏为能事,教师因学生模仿的成功而满足,那么这二者恰恰又都进入了钢琴教学的误区。创造性素质的培养,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应注意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而不要每一个音、每一首曲子都就事论事地讲解,而是要总结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系统地告诉学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应如何处理和演奏,做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如音调的上行常预示着情绪上扬而宜作渐强处理、莫扎特风格的触键应灵活多变、音色丽质、玲珑剔透才能表现其优雅纯洁的神韵;多声部音乐应细致清晰地处理好每层的线条,避免含糊不清缺乏层次,横向注重应答,纵向注重交错等等。教师尽量避免一灌到底的教法,多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内存”,从而达到一种学习方式的迁移,那么学生的感悟力也会随之而来。从学生的角度讲,要注意培养学习钢琴的主动性和独立精神。主动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奏法,不同的奏法必将产生不同的效果,鼓励学生在琴键上大胆做“音响”实验,多做对比性练习,在鉴赏中更好地接近音乐的本来面目,同是引发学生学习钢琴的持久兴趣。自主学习探究与创造在约?霍夫曼看来“从别人演奏中所取得的音乐图像的概念只能给我得到一些瞬间的印象,得之容易,失之也迅速,而自己所创造的概念却持久不衰而且保持为自己所有”⑶ 音乐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她是那样的丰富直接而又不可言传,学生生来没有陈规陋习的束缚且极具创造潜质,钢琴教学就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钢琴乐器音域宽广、音色变化丰富、力度张力极大、钢琴作品千姿百态等),把儿童的感悟力与音乐的无限性架通揉合起来。 当然,培养创造性素质还应与拓宽学生音乐视野、丰富全面艺术修养相结合。钢琴表演是音乐的二度创作,对乐曲作者的生平、世界观、创作背景越了解,则演奏越生动传神,学生内在的文学、历史、绘画、生活经历等又常常制约着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所以创造音乐、钢琴弹奏应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功夫不尽在琴中。” ????????????????????????????? 注:⑴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 人民音乐出版社 P50 ⑵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 P51 ⑶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 P40 参考书目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 湖南教育出版社 太田惠子(日)《怎样教孩子学好钢琴》河南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