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弹到哪了?”,“你家孩子过几级了?”等等诸如此类,是琴童家长间讨论最多的。于是,最初只是希望培养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艺术修养为初衷的家长们,瞬间崩溃、坍塌了,进入了一种“隐形”的比赛阶段。
由于家长往往以孩子弹到哪本教程,考了几级等方面作为孩子学琴的标准,很多老师也许出于无奈的选择,拼命地赶进度,学曲子和考级!!! 由于琴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一旦考上级,便沿着考级的路子走下去,而无暇顾及其他。考到十级,以为大功告成考完级便不再弹琴了,导致以后的一段时间也不会弹,一首乐曲也不会弹了。
什么是视唱练耳? 什么是单音、音程模唱? 什么是调式? 我想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家长是非常少的。孩子对音乐听觉能力很差,心中没有音乐。与我们学钢琴的初衷相差甚远,也就是说孩子一直在学钢琴,其实做的只是手指上的运动,而与音乐本身无关。
还有很多琴童学钢琴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手指始终“站”不稳,一弹钢琴便手腕发抖,弹奏时手指总是不受控制,弹奏和声音程、和弦触键不整齐,不知道什么是“落、提、滚”。弹奏出来的音乐总是硬邦邦或是缥缈无力的,也没有乐句、乐汇之感,就好像我们说话一样没有感情,不能在正确的地方停顿,那么这样的音乐势必也不会好听。
那么这些问题产生的最终根源就是在学琴过程中过于注重进度,只是弹曲子,而没有系统学习或没有学习好相关的基础课程,对于乐感的培养,音高、节奏的把握,断句,听音,和弦,旋律等等方面,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视唱练耳”这门课程达到的; 而对于作品中的音符时值的原理,调式的判断,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作品,把握好作品等等,这些需要学习好“乐理”这门课程来得到解决; 而对于手指的训练,如指法的掌握、踏板的运用、手指灵活度的训练等等方面这些都是需要通过“演奏技法”的学习来达到的。
“谱子越复杂,音乐离我们越远,学琴兴趣下降!”这是很多由于急功近利导致学琴的必然结果,再有才能的孩子也会被“毁掉”!我主张掌握好基础课程,打好基础,让孩子亲近音乐,了解音乐,进而与音乐终生相伴为的出发点!学琴急功近利只能满足一时的虚荣心,而最终必然害得孩子离音乐而去!
任何学习都有章法,钢琴学习也是如此。学习钢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需要毅力,也需要同学们时刻牢记那些必练的基础章法。
1:浮躁时怎么静下心?一个字:慢!
“慢”主要指用比规定明显慢的速度来弹奏。慢练在钢琴教师的教学术语中,常是脱口而出的,因而,学生听后当耳边风甚至不予理睬,也很常见。慢练能使弹奏者在浮躁时得到静心,在疲惫时寻得休憩,在困难久攻不下时获得时机迂回。
2:越练越乱怎么梳理?一个字:分!
在练琴时要分手、分章、分段、分句、分节,甚至分页、分行、分音型、分动机来练习。如果说“慢”是一架普通放大镜,它能把快速弹奏中出现的粗糙、错误一目了然,那“分”就是一台高倍分析仪,它能把在弹奏中产生的纰漏、隐患逐一找到它的源头,并加以清除。
背谱训练当中运用“分”的方法已属热门并为同行所接受。这就是把整曲分成若干段,一段一段,然后连成一片,最后再整曲去背。这么做对背谱的牢靠大有裨益。“音乐记忆的技巧是通过一页一页的,甚至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方法去记忆。”
3:怎么培养音乐的感觉?一个字:听!
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应诗真在批评一些学生学习方法时就说:“他们不去听自己的演奏,也不会听。更可怕是他们对音乐毫无感受、冷淡,无动于衷。”他建议要经常利用自身的耳朵和“内心的耳朵”去听,并把这个习惯看成是个演奏者每天必须遵循的规则,千言万语也不能代替倾听音乐本身。
4:如何才能往更深一层?一个字:想!
我们在钢琴练习中那种不善于动脑的现象也是相当普遍。他们的具体表现为:练前没计划,练后不总结,练差不反思,练累不休息。虽然他们也在用耳听自己弹的声音,也在寻找练习中的不足,但这些努力仅仅是停留在对弹奏思考肤浅的层面上,最后还是不能跳出缺失动脑练琴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