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诗人----肖邦
录入时间:2001-12-4 14:23:25 原出处:《译文童书?音乐》--《肖邦的音乐故事》 本文作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阅读176次
钢琴诗人----肖邦(FRYDERYK CHOPIN,1810--1849)
大师小传
公元1810年,肖邦出生在华沙的一个小镇上。他的父亲是一位语言教师。自小肖邦就表现出在音乐方面的惊人天赋。8岁的时候,肖邦就曾在一场慈善音乐会上,展现出他在钢琴演奏方面的出色才华,而被誉为波兰的音乐神童。
肖邦14岁的时候,正式进入华沙音乐学院,拜院长爱尔斯纳为师,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这一年,肖邦完成了他举世闻名的《玛祖卡回旋曲》的钢琴曲创作。
公元1830年,俄国的战火逐渐侵袭到华沙。由于时局的动荡不安,肖邦只好离开他最钟爱的故乡华沙,前往欧洲各地去旅行演出。
19岁那年,肖邦爱上了弗金斯卡小姐。可两年之后,弗金斯卡却突然嫁给了别人。失恋的肖邦,只有把他的热情转移到作曲上,写出了许许多多著名的乐曲。
当时的欧洲各处都燃烧着战火。不久,波兰华沙被俄国人占领了。有一半波兰血统的肖邦,始终把波兰当成是自己的祖国。肖邦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写下了十首波兰舞曲。十首中最著名的《波洛奈兹》,是最令人感动的舞曲。
波兰舞曲发源于十六世纪。这种高雅的舞曲在十八世纪的宫廷中非常流行。它跟华尔兹舞曲一样,也是三拍子节奏,但它比华尔兹要稍微慢一点。
肖邦乐曲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情感非常丰富。他和舒伯特一样,把内心深处的呼唤表现在乐曲创作上。他把最简单、最复杂的情感全部柔和在一起;把最原始、最现代的技巧都发挥出来,形成了肖邦特有的音乐风格。 我们现在时常听到的他的著名作品有《小狗华尔兹》、《雨滴》等。《小狗华尔兹》是肖邦作品中最活泼轻快的一首,这和他作品中总带着的感伤气氛是完全不同的。
《小夜曲》是公认的最能代表肖邦的音乐,美丽的旋律中带着浓厚的感伤和哀愁,刻画出肖邦那颗纤柔敏感的心灵。
肖邦一生致力于钢琴乐曲的创作。他的钢琴作品也最富有生命力、想象力,而且充分表现出钢琴演奏时的特色。肖邦在钢琴演奏中,从来不刻意用戏剧性的方法来追求惊人的效果。 在肖邦的心中,钢琴的音色仿佛是一位少女柔美的嗓音,在旷谷中回荡,融合在一连串轻泻瀑布的水声和被风吹动的树叶响声中。这种对钢琴声音的迷恋,也许跟他细腻温柔的个性有关!
音乐的故事
1。革命练习曲
15岁时的肖邦,已经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了。之后整整十年里,法国的贵族们,都以高昂的薪水来聘请他当孩子学钢琴的教师。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练习好各种钢琴演奏技巧,肖邦写下了著名的《二十四首钢琴练习曲》。
这二十四首乐曲,不仅是学习卓越技巧的钢琴练习曲 ,而且还是音乐会中常见的曲目,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革命练习曲》。当时俄国人占领了波兰的华沙,肖邦听到这个消息后,悲愤不已,就在旅行的途中,创作了这首惊心动魄的乐曲。
2。雨滴前奏曲
26岁时,肖邦爱上了比他大5岁的小说家乔治.桑。当时肖邦患有肺病,需要有人照顾。肖邦和乔治.桑在热恋期间,曾经迁到乔治.桑拥有的一座城堡中居住,在那里有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的森林,和绿草如茵、沐浴阳光的田野。这绝佳的精致给了肖邦无限的想象力及创作灵感。
据说,有一天大雨倾盆,急促的雨滴敲落在古堡的屋顶上,发出奇妙的声音。于是,肖邦灵感一来,依照当时的情景,信手谱写出了著名的《雨滴前奏曲》。
另外,肖邦对民族音乐也非常喜爱。他所创作的六十首《玛祖卡舞曲》和十二首《波兰舞曲》,更是旷世巨作,其中以《英雄波兰舞曲》最受乐迷的欢迎。
3。葬礼协奏曲
我们可以想象一生致力于钢琴乐曲创作的肖邦,用尽了方法让钢琴在各种演奏场合中发挥出独特的魅力。《钢琴协奏曲》就是以钢琴和庞大的管弦乐团配合演出的,时而钢琴独奏,时而一起合奏的。
艺术天才大都像火炬一样,他生前不断的努力创作,燃烧着生命之火。即使在恶劣的健康情况下,他们也不肯歇笔休息。
十几年的肺病折磨,使肖邦的身体非常虚弱和痛苦。因此,坐到钢琴面前,用琴音来倾吐一切苦难,就成了肖邦忘记身心苦痛和抵抗意志消沉的唯一办法。肖邦在生命之火逐渐熄灭之前,竭尽全力完成了他非常著名的钢琴协奏曲《葬礼》,结束了他39岁的短暂一生。
《葬礼协奏曲》在他的葬礼上,第一次公开演出,也成为现在葬礼中最常被指定演出的曲目。
----------------
音乐之父----巴赫
小朋友,你们知道“音乐之父”是谁吗? 他就是十七世纪伟大的音乐家??巴赫。他是一位非常谦虚、善于向其他作曲家大师学习的人。和他同一个时期的伟大音乐家还有著名的音乐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
巴赫在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前后学习过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然后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创造出属于他个人的音乐风格。人们之所以称他为“音乐之父”,就是因为他将十七世纪的音乐,发展到完美的高峰。在他以后,再也没有其他的作曲家,能用这种独特的音乐风格创作出更美的作品。
大师小传
巴赫的音乐世家
公元1685年,巴赫出生在德国,与另一位音乐大师韩德尔是同一个时期的伟大音乐家。虽然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面,但是彼此景仰。巴赫出生在一个伟大的音乐世家中,许多亲人是教会中的乐师,或者是当地非常出色的音乐家。巴赫小时侯,父亲和哥哥就开始教他学音乐。所以,在孩提时期,他就已经是一位很有名的小提琴手和风琴手了。
但是,这种非正式的音乐教育,并不能满足巴赫的求知欲。他自己一直不断地自修学习,用抄写其他作曲家乐谱的方式,模仿他们的作曲技巧。正是这种刻苦的学习精神,使巴赫成为那个时代两位伟大的音乐大师之一,只有韩德尔才能与他媲美。
音乐启蒙时期
巴赫9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了。一年之后,他的父亲也去世了。这对巴赫来说,是一段非常伤心痛苦的经历。
从此,巴赫的大哥克里斯多夫挑起了父母的责任,培养教育年仅10岁巴赫。大哥对巴赫的教育,要求十分严格,除了要他学习钢琴、管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外,还严格地要求他学习希腊文、拉丁文和神学。
14岁时,巴赫进入高年级学习阶段。大哥就开始教他作曲的有关技巧,从此,巴赫展示出他过人的才华。
1700年,巴赫和同学一起到纽伦堡应考圣歌队的队员,顺利考取了。他踏上了音乐之路,开始了丰富多采的音乐生涯。
音乐生涯的开始
巴赫在16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创作管风琴乐曲。18岁的时候,巴赫担任魏玛奥古斯特公爵的宫廷小提琴乐师。在那里巴赫经常听到别人演奏德国的乐曲、法国的舞曲,让他真正的领悟到欧洲的知名音乐风格。这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20岁的时候,巴赫得到一个难得的职位,去担任阿伦多大学教堂的风琴乐师,同时负责带领教堂唱诗班。在那里,巴赫认识了美丽的远方表姐。公元1707年,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组成了一个美满愉快的家庭。
音乐的故事
马太受难曲
巴赫是一位受人欢迎的管风琴演奏家,经常有人请他去弹奏管风琴,并且要他指挥合唱团的训练和演出,巴赫不断地追求音乐上的成就,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公元1723年,谱写出一首空前绝后的作品,那就是非常著名的《马太受难曲》。这首乐曲表达出耶稣受难时,圣徒们内心的感伤之情。
演出《马太受难曲》需要非常庞大的乐队编制,巴赫在第一次公开演奏这首曲子的时候,意外的失败了。巴赫非常伤心,从此之后,他就再也不愿意公开演奏这首曲子了。
直到一百年以后,由另一位伟大的音乐家??门德尔松,经过一百多天的练习,以一手弹奏钢琴、一手指挥乐团伴奏,才成功地演绎出这首《马太受难曲》,让人们真正地了解巴赫音乐的伟大奥妙之处。
巴赫是位十分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一生创作的乐曲都是奉献给上帝的。巴赫每个星期都为教堂写一出神剧,每一个受难日都为上帝创作颂歌。上帝是他的希望,也是他生命源泉。他到了晚年,即使双眼失明,也从不怨恨,仍然赞颂上帝。所以他的内心非常平静,仍然不断地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哥尔德堡变奏曲
公元1728年,有一位俄国的公使,叫做凯塞林伯爵,患了严重的失眠症。他非常欣赏巴赫的音乐,于是委托巴赫为他谱写一首催眠曲,医治他失眠的疾病。
这首催眠曲创作完成之后,巴赫让他最喜爱的弟子哥尔德堡来担任演奏,因此这首乐曲也称为《哥尔德堡变奏曲》。
我们不知道那位俄国伯爵,听了这首催眠曲之后,是否不再失眠了。但是《哥尔德堡变奏曲》确实能够给每一位听众带来一种安详宁静的感受。
巴赫的管弦乐组曲
巴赫创作乐曲所用的技巧,并不是他独创的。他用的曲式,都是其他音乐家经常使用的。在这之前曾经介绍过,巴赫是通过努力抄写其他音乐大师作品的方法,来刻苦学习作曲技巧的。例如,他在故乡魏玛当过魏玛公爵的宫廷风琴乐师。他在创作中,把意大利音乐中华丽、温暖和稳重的特色,全部吸收到他的作品中去,然后再用精确的数学公式,处理乐曲中各部分的细节,谱写成属于自己风格的乐曲。
因此,无论是内容或者是技巧,巴赫的音乐都不同于原有的风貌,而自成一格。巴赫用这种独特的方法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管弦乐组曲,表达出代表他个人风格的,温暖又丰富的情感。
G弦上的小天使
很有趣的是,巴赫有一个大家庭,他和妻子一共生养了二十个孩子。当他50岁时,第十一个小孩出生了,为了要养活那么多孩子,他不得不努力工作,时时刻刻不停地创作,拼命地赚钱。由于过度辛劳,他的眼睛逐渐失明了。
公元1723年,巴赫开始专门为尼古拉大教堂作曲,他每一个星期必须写一出清唱剧,一年差不多需要谱写六十出清唱剧。为了生活,也出与使命感,巴赫总共写了三百出清唱剧,不管工作是多么的劳累,他仍然源源不断地创作,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巴赫是个慈爱的父亲。他给了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父爱和亲情。日后二十个孩子当中,有三个成为著名的音乐家。巴赫的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深受小孩子们的喜爱。他仿佛是音乐的小天使,让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美丽而温暖的音乐里。
勃兰登堡协奏曲
这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作于1721年,是巴赫最早期的管弦乐作品,也是他最杰出的音乐成就之一。
著名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系列共六首,每首都有丰富的变化,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巴赫像一位精明的数学家,他将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小节,都以数学般的准确性,作适当比例的分配。他喜欢用数学来控制音乐中澎湃的感情,使乐曲稳定而充分地流露出情感。一直到现在,人们还是对巴赫把数学精确的运用作曲的能力感到很惊讶。
现在,有许多巴赫的乐迷,不断的尝试以电脑分析巴赫的音乐,利用计算机将巴赫的音乐编写成程式来解析。但是,从来就没有一部电脑能够模仿创作出比巴赫更动人、更伟大的音乐来。
托卡塔与赋格
管风琴曾经被音乐家称为乐器之王,它的历史比其他的乐器都要悠久,大约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管风琴发出声音的原理是,当手指按到琴键上时,管风琴风箱里的风就被挤压出来,推挤簧片发出声音。因为风箱的力量,使它的声音变得非常厚实,而且音域很广。
十六世纪以后,管风琴逐渐由小型的乐器变成大型的乐器。现在收藏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府大厦的一座管风琴,光是风管就有一万多支!价值可是不菲啊!
所以,当演奏者在弹奏管风琴的时候,就好象在指挥整个管弦乐队的演奏,从最底音到最高音,都可以细腻的表现出来,而且惟妙惟肖。在巴赫那个个年代,管风琴就已经发展得很精密了。可以弹奏出许许多多巧妙而富有变化的乐曲。巴赫为它创作了无数的乐曲,《托卡塔与赋格》就是其中非常杰出的代表作。
羽管键琴
羽管键琴是一种很古老的键盘乐器。它是现代钢琴的始祖。羽管键琴从起初演变到十六世纪时,就已经非常完美了。巴赫和莫扎特都特别喜爱键盘乐器。
公元1717年,科滕王子聘请巴赫担任宫廷的乐队指挥。科滕王子比较喜欢轻松的生活化的音乐,而不太喜欢过于严肃的宗教音乐。于是,巴赫就把他的创作方向转移到键盘乐器和其他的管弦乐器上。在这段时间里,巴赫接触到法国的音乐。他立刻把法国音乐中优美的舞曲旋律,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创作出许多生动而活泼的羽管键琴演奏曲。
----------------
大师小传
音乐神童莫扎特
1756年1月27日,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诞生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奇才,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音乐神童??莫扎特。
为什么大家称他是神童呢?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小提琴家。在莫扎特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教他学习小提琴与钢琴。到了5岁的时候,莫扎特就已经学会作曲了。他创作的第一首羽管键琴曲,便是由他的父亲替他记谱所写出来的。
当莫扎特的父亲发现他具有神童般的音乐才华时,放弃自己所有的工作,专心培育莫扎特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童年的音乐之旅
7岁时,莫扎特的父亲带着他和他的姐姐安娜开始旅行演奏。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亲自在凡尔塞宫款待这位小神童。莫扎特的演奏使王后激动不已。演出结束后,王后高兴地抱住他,不断地亲吻他。
在英国伦敦,英王乔治三世和王后也被这位音乐神童迷倒了!此时,整个欧洲的乐坛都已经知道这位神童的名字。
12岁的莫扎特已经开始创作歌剧。他的歌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是在一位医生的私人剧院中公开上演的。所有的观众都被莫扎特的音乐天才所折服。莫扎特当时只有12岁,还只是个充满童趣的天真的孩子,但是,他已经发挥出演奏和作曲的高超的能力。
在5岁到14岁之间,莫扎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中度过。一直到公元1770年,他担任萨尔茨堡王宫大主教乐团指挥的时候,年轻的他才是真正地安定下来。从担任乐团指挥时起,莫扎特不仅成了乐团的灵魂人物,而且在许多管弦乐曲中,还亲自演奏小提琴的独奏部分。莫扎特曾经写过一本有关小提琴演奏的书,让他的父亲惊讶不已,也深以为傲。
才情洋溢的莫扎特
公元1777年,莫扎特21岁了。他已经成了琴艺精湛的羽管键琴家。他再度离开萨尔茨堡,与母亲外出旅行演奏。他曾经到过慕尼黑、曼海姆、巴黎等地。
此时,莫扎特的名声已经在欧洲各地传扬开来。他希望能谋得一个更好的职位,来发展他在音乐上的才华,可惜没有成功。
1781年,对于莫扎特来说,最大的收获是终于和他钦佩已久的音乐家海顿见面了!海顿见到莫扎特,就称赞说:“我知道你是位伟大的作曲家!”当时,莫扎特只有25岁。他真正伟大的作品都还没有创作出来呢。海顿对莫扎特独特的赞赏也深深激励着莫扎特。1785年,莫扎特终于出版了六首弦乐四重奏,并题名献给海顿。
莫扎特作曲的速度非常快,他总共创作了二十部歌剧、十五部弥撒曲和其他圣歌、五十首交响曲、四十多首协奏曲、六十多首奏鸣曲、二十六首弦乐四重奏、三十多首室内乐以及数以百计的各种器乐作品,真是令人吃惊!有人形容莫扎特作曲就跟一般人写信一样,提起笔来灵感就源源不断地出现。
生活困顿的莫扎特
年轻时代的莫扎特一直生活在旅行演出中。在曼海姆,他遇见韦伯家的二小姐艾罗西亚。她很美丽却很骄傲,对莫扎特非常冷淡。五年后,艾罗西亚的妹妹康斯坦策长大了,莫扎特才把爱慕的心转到这位俏皮而活泼的姑娘身上。
他们很快在维也纳结婚,并且定居在那里,由于他们俩都不擅长当家理财,常常生活在贫困当中。但是,这段时间却是莫扎特创作力最丰盛的时期,他完成了最伟大的《朱必特交响曲》。从1781年到1791年,大多数令他名传千古的佳作,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
因为莫扎特在音乐方面才华洋溢,也使得他没有机会接受全面的教育,养成了他开放浪漫的个性,从不知道应该如何节省金钱。他花掉辛苦创作赚来的每一分钱,最后陷入贫病交加之中。
1788年,莫扎特的生活已经陷入极度的困顿,他的健康情况也日渐恶化,家中乱成一团。莫扎特迫不得已只好四处借钱过日子。
虽然莫扎特生活在这种贫病交加的境遇中,却不影响他继续创作。他相继完成了许多充满爱与欢乐的作品,例如《费加罗的婚姻》、《唐璜》等著名的歌剧都是在这种困苦的境况中完成的。
音乐的故事
朱必特交响曲
莫扎特短暂的一生中,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音乐训练。他所有的创作灵感和丰富的技巧,都来于他在旅行演奏中所接触到的各式音乐。他可以很快的发现其他作曲家作品中最精华的部分,然后,再融入到自己独有的音乐作品中。
在1788年,莫扎特完成了十首交响曲。这些作品没有一点匆忙潦草的痕迹。庞大的音乐结构严密完整,甚至每一个细节都很完美。他在1882年所创作出的三首交响曲最受欢迎,尤其是《朱必特交响曲》。朱必特是古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神。这首乐曲充分表现出莫扎特率直而乐观的个性。虽然生活困顿,莫扎特却始终在音乐中表现出积极而快乐的情感!
安魂曲
35岁的人生还是很年轻的,所以,莫扎特的音乐一直都呈现出愉悦的气氛,因为他有一颗年轻而热情的心灵。
1791年,莫扎特写完了为波希米亚的利奥波德二世加冕礼所用的歌剧。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突然有位伯爵的密使来到莫扎特的寓所,请他写一首《安魂曲》。莫扎特在病榻上,用尽他的才智与心血,创作完成了这首曲子。没想到《安魂曲》竟成为他最后的绝响。莫扎特去世之后,朋友们将他埋葬在平民公墓里。此时,莫扎特才35岁,一代音乐奇才就此匆匆地结束了他的一生。
----------------
伟大的乐圣----贝多芬
录入时间:2001-12-4 14:19:27 原出处:《译文童书?音乐》--《贝多芬的音乐故事》 本文作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阅读286次
伟大的乐圣----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大师小传
伟大的乐圣??贝多芬
小朋友,你们都听说过乐圣贝多芬吗?他是十八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公元1770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的波恩。他的父亲脾气暴躁又喜欢酗酒。然而,他的母亲却非常慈爱,时常抚慰关爱着小贝多芬。
在贝多芬的童年时期,他的父亲就发现他有音乐才华。从4岁开始,他的父亲就严厉地要求小贝多芬每天练习钢琴和小提琴8个小时。即使在寒冬,小贝多芬手指都冻僵了,他父亲还是要他练琴。每天,他父亲都拿着棍子守在钢琴边,只要贝多芬弹错一个音符,就狠心的敲打下来。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时宫廷里的乐师。他很骄傲,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脾气也就越来越坏,酒也越喝越多了。幸好,贝多芬的母亲非常温柔慈爱地保护着他。由于童年的凄苦和缺少快乐的原因,贝多芬长大以后,脾气也变得很暴躁。
后来,当贝多芬出名时,许多贵族家庭都争着邀请他当孩子的钢琴教师。贝多芬对那些不用功又没有音乐细胞的学生,显得非常不耐烦。他经常不客气的责骂他们。虽然贝多芬脾气暴躁,不是个好老师,但是,在他内心深处,却铭记着母亲曾经给他的温柔和母爱,这些记忆使得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11岁的时,贝多芬跟着宫廷风琴师聂费学习风琴演奏。聂费看出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就主动教他作曲的技巧,并且介绍贝多芬在乐团中担任风琴手。从此,贝多芬正式迈向音乐之路。
公元1787年,贝多芬离开波恩前往维也纳。年轻的贝多芬曾经试图投入莫扎特的门下学习作曲。无奈当时莫扎特正忙于歌剧的创作,无暇指导贝多芬。
不过事后,莫扎特多次告诉友人说:“这位年轻人,他将会扬名于音乐界。”
不久,贝多芬得到母亲病危的通知,赶到波恩,可是还是无法挽回母亲的生命。17岁那年,他成为一家之主。他必须照顾弟弟们,负担整个家计,还必须满足酒鬼父亲的需求。这对贝多芬来说是痛苦生涯的开始。
公元1792年,贝多芬再度前往维也纳,跟随海顿学习作曲,逐渐走上他伟大而坎坷的音乐创作之路。
贝多芬的感情之路
上帝对小贝多芬真的很不公平,他一出生就长着一张红颜色的、奇特的麻脸。贝多芬的母亲常常疼惜地亲吻着他的脸庞说:“我可怜的孩子,上帝是不会忘记照顾你的。”
贝多芬经过几次失恋,个性逐渐变得古怪而忧郁。这时,有一位伯爵聘请贝多芬当他女儿的钢琴教师。伯爵的女儿又愚笨又骄傲,贝多芬不太爱理睬她。倒是高贵聪明的伯爵夫人,深深地吸引着他。从此,贝多芬每每借故到伯爵家上课、喝下午茶、聊天。他喜欢上了伯爵夫人。伯爵夫人不但像他的母亲一样温柔慈爱的照顾他,在音乐创作上,伯爵夫人也是贝多芬的知音。伯爵夫人时常救济经济穷困的贝多芬,也不理会外界给予他们的压力。因此,贝多芬曾说:“上帝并没有真的忘记照顾我,给了我第二份亲情。”
音乐的故事
月光曲
据说,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贝多芬出外散步,经过一栋大房子,从房子里突然传出钢琴声,引起贝多芬的好奇心。他走进去拜访,原来是一位瞎眼的少女正在弹琴。在他们的交谈中,少女很兴奋地告诉这位陌生人说:“如果我能够亲耳听见贝多芬的演奏,该是多么快乐的事啊!”
贝多芬深受感动,就在钢琴前坐了下来。这时窗外月光皎洁,树影婆娑。他的身旁坐着位清纯美丽的少女。贝多芬内心深处的爱和温柔涌现出来了!于是他即兴弹奏出美妙的《月光奏鸣曲》。在音乐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亮的月色、柔美的月夜,以及贝多芬那颗温暖而又充满了爱的心灵。
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非常尊敬拿破仑,他认为拿破仑是时代的领导者,是英雄,于是创作了一首非常雄伟壮丽的《第三交响曲》献给他。但是,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想当皇帝时,他很不高兴,骂拿破仑是一个庸俗的野心家。因此他把这首交响曲,献给经常支持他的罗公爵,并命名为《英雄》。
贝多芬说:“我曲中的英雄不是特指某个人,只要是坚强的、有正义感的人都是英雄。英雄表现出人类为了正义,为了理想奋斗不懈的气概,也显现出人类生命中最伟大的一面。”
贝多芬失聪了
公元1800年,才30岁的贝多芬由于长期日以继夜地创作,视力逐渐衰退。谁料到命运坎坷的贝多芬,耳朵也渐渐的听不到声音了。耳聋,是音乐家致命的缺陷。现场演奏音乐的能力,即将从他的生命中消失。
此时贝多芬意志消沉,自杀的念头时常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他曾写了一封著名的《海利根遗书》给他的两位弟弟,嘱咐他们在他死后才能拆阅。但是,创作的灵感不断地涌现出来,自杀和音符在他的内心中激烈的交战。
不久,音乐战胜了命运的捉弄,贝多芬的意志又开始坚强起来,他决定要主宰自己的命运,继续创作。两年后,他恢复了心灵的安宁,战胜了无法逃避的厄运。著名的神剧《橄榄山》和《克莱采奏鸣曲》都是在这个时期所创作的作品。
贝多芬不仅恢复了作曲,而且坚持亲自上台,指挥自己的作品。当时,很多观众并不知道贝多芬的耳朵聋了。
有一次,在演奏会中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依照惯例,指挥者应该转过身来,面对观众答礼。但是,由于贝多芬听不见掌声,他依然继续指挥演奏,场面顿时变得尴尬。此后,贝多芬才不再坚持亲自指挥乐团演出了。
命运交响曲
厄运老是缠绕着贝多芬。17岁时,呵护着他的母亲去世;23岁时,酗酒的父亲也去世了;45时,两个弟弟相继死去,只留下一个9岁的侄子。为了争取到侄子的抚养权,贝多芬不断地打官司,同时,心脏病也折磨着他。贝多芬耗尽了所有的精力,也几乎停止了乐曲的创作。
于是,贝多芬将命运之神的捉弄,展现在乐谱之上,创作出了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这首交响曲一开始的四个合奏音符,震撼着每一个听众的心灵。他不断地向残酷的命运挑战,而且发出胜利的呼声!我们从他的这首作品中,都可以感觉到贝多芬和厄运交战的声音,也可以听到他战胜命运之后的欢呼声,令人感动不已。
欢乐颂
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是九大交响曲,每一首乐曲都代表了他对生命的体会。他的九大交响曲的创作一共历时25年。他克服了耳聋和目衰,歌颂伟大的自然。
最后,在第九首交响曲中,他发出了《欢乐颂》大合唱的胜利呼声。这首乐曲成为贝多芬生命当中最佳的终结篇。
田园交响曲
《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在38岁时完成的一首作品。乐曲的主题歌颂大自然的伟大。聆听这首乐曲,你仿佛看见了乡村宽阔的麦田里,金黄色的麦杆随风摇动;听见田野里快乐的鸟鸣声、村民颂赞大自然的欢呼声和暴风雨的闪电和雷鸣声。大自然是那么地多姿多采,令人心旷神怡。这首《田园交响曲》也成为贝多芬非常著名的一首杰作。
----------------
李云迪的老师如是说:别逼着孩子学钢琴
录入时间:2002-8-5 13:17:06 原出处:扬子晚报 本文作者: 阅读20次
听说,但昭义来南京前是说什么也不愿意上台讲学的,因为他认为钢琴教育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摸索适合师生双方的教育方法,他说他想通过他和学生的弹奏让人们自己领悟。但最后他还是“屈服”了,毕竟一屋子的人都在等他传授“秘诀”,谁让他教出了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的李云迪等多位钢琴“天才”呢!
“我不否认有的家长送小孩来学钢琴是为了追求某种时尚,但这不是主流。我宁愿相 信很多孩子是因为真正喜爱音乐才来学钢琴的,而我们作为钢琴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培养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在音乐的氛围中成长,并领悟到艺术的真谛。”但昭义提醒各位家长,千万别逼着孩子学钢琴,那样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钢琴源于国外,了解那里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就比如学京剧最好要到中国来,才能学到正宗的风格。”但昭义透露说,虽然现在李云迪获得了国际大奖,但没有人能保证他能永远保持这样的成就。所以送李云迪出国深造,是为了让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钢琴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