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的观影经验,以音乐家为题材的电影,再差也查不到哪里去,至少可以听到好听的音乐。所以,这一类的影碟可以放心大胆地收藏。但有几部关于钢琴家的影片,其翻译过来的片名总是容易把人弄糊涂。于是,我最近专门将这几部影片的片名做了梳理:简·坎皮恩导演,霍利·亨特和哈威·凯特尔主演的《钢琴别恋》,迈克尔·哈内克导演,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钢琴教师》,罗曼·波兰斯基导演,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的《钢琴师》,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蒂姆·罗斯主演的《海上钢琴师》,以及弗朗索瓦·特吕弗导演的《枪击钢琴师》。这些“钢琴师”影片,只有特吕弗的这部我没看过。
最早看的是《钢琴别恋》,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女主角带着小女儿连同一架钢琴乘坐一艘小木船去往一个海岛,抵达目的地后,钢琴被从船上抬下来,搁置在海滩上。
然后是《钢琴教师》,由于之前看过小说原著,对电影的故事很熟悉,于佩尔的表演也给人留下深刻而震撼的印象。真是一个恐怖的演员,换个人很难那么准确而又富于想象地传达出女主人公疯狂而又绝望的内心世界。
然后是《钢琴师》,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主角的长相,倒挂眉毛。没有像《钢琴教师》那样特别激烈的镜头,尽管其故事背景发生在纳粹德国时代,但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波兰斯基似的悲伤情调。
再然后是《海上钢琴师》,一部故事局限于船上,场面和气氛却十分恢宏的影片。由蒂姆·罗斯扮演的那位名叫“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在这艘海船上,没有踏上陆地半步。我不知道在现实中是否有发生这种故事的可能。但影片选取这样的故事作为对人的命运的揭示,却表现得十分真实感人。主人公接受了自己的宿命,一辈子不下船。有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在最后,即将踏上陆地的瞬间,被他放弃了。但他确确实实又反抗了自己的宿命,在音乐中神游物外,超越自己的物质空间,抵达了那个常人难以抵达的彼岸。这无疑也是一部有哲学内涵的影片。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想一下,就会发现,这几部以钢琴师为主角的影片,都那么富于哲学意味。难道钢琴是个很哲学的东西?
如果要我为这几部钢琴师影片排名,无疑是个痛苦的选择。很难将它们分出高下。它们都获得了奥斯卡大奖。但也幸好它们出品于不同的年度,不然也将是奥斯卡评委会的一大选择难题。
其实在众多乐器中,我最钟爱的是小提琴。但似乎还没有一部表现小提琴家的特别优秀的影片,至少我想不出来。我想,不是小提琴这乐器不够哲学,而是它的形状和体积,不适合用作电影的道具。而钢琴则很上镜,其体积与容量能满足导演和演员的一切演绎需求,包括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