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对于孩子学琴过程中的浮躁与懒惰毫无办法,“顺其自然”、“长大一点后会好的”这些词则变成了最好的自我安慰。但是逐渐会发现问题越来越多了,家长自己也需要不断地操劳下去了。这篇文章来说说我的想法。
孩子的“浮躁”和“懒惰”往往都是在继承家里长辈的一些习性。
以前不太收“不认识”的学生,通常是慕名而来、学生介绍的朋友或上海钢琴老师网已经帮我把关过素质的家庭,而现在开始用小资的态度来做原装进口二手钢琴生意后,亲自遇到了更多孩子是0基础或启蒙的琴童家长。沟通中发现一大部分家长“浮躁”和“懒惰”的状态尽显无遗。这样家庭的孩子是未必适合学琴的,这些孩子往往会被家里人逼得把钢琴当为自己的痛苦。
又比如在生活中:在游乐场里、小区的滑滑梯上,一般开始孩子都比较安静地玩耍,而长辈却经常因为觉得孩子的行为好有趣而发出一些怪叫声,而这些怪叫很快就被孩子学会了。甚至一些长辈会浮躁地催促着孩子“快点,快点滑下来”,而其实这时孩子往往正在感悟,思考着这个游戏,却被长辈打断。更有一些老人习惯于让孩子插队,抢着从滑滑梯下来,这是更可怕的行为,只有到自己孩子被别人插队时才会讲出“小朋友不要插队”的言语来教导。
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都无不影响着孩子的一些习性成长。孩子摔倒了,家长上去哄着、抱着,越哄苦得越凶。阻止哭泣呢,或许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任何心理问题都往肚子里咽;一味地哄着呢,必定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感。其实已经有更多的年轻家长达成了共识:孩子在幼儿时期不能过多的抱着,会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被抱着的依赖感。但关键在于:老人的隔代亲是控制不了的,或许也是应该被谅解的,一些媳妇或女婿想表达却又很难开口。
好了,一堆令人头痛的长辈现状先说到此。来说说该如何学琴才能做到“不浮躁”、“不懒惰”。但我不用学琴来说明,而用我国家长现在最重视的文化课教育来比喻,请自己从中感悟。以及阅读殷老师其实的钢琴教学文章,会有更多的启示。
现在上海好像都有一个共识:“进不了好小学,就进不了好初中,进不了好初中就进不了好高中,进不了好高中就进不了好大学”并且,这一切都不仅仅在于孩子,而更在于“拼爹”和“拼妈”。所以有更多的家庭出现职业太太现象,不仅因为老子有实力,更因为太太可以全心全意地“帮助”着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家长对于孩子生活、学习的陪伴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方法。
我认为家长不应该把“对”与“错”作为孩子的唯一学习标准,甚至一些家长发现“错误”后,就会立刻用“家长自己的方式”来让孩子“明白”到“什么是正确的”请仔细看我这句话的引号部分,都代表了很重要的寓意。
例如:当孩子在作业中遇到难题时,孩子或许会习惯性地立刻说:“妈妈,我不会。”这时往往妈妈就开始教起孩子来了,但是是否想过这样的帮助,会一直成为依赖?! 当孩子的作业中遇到困难时,应该立即要求孩子明确:这道题哪里有不理解的?第一,让孩子先了解自己,找出困难处。(引导或培养孩子更好地去发现自己遇到的难处很重要)接下来找到问题后让孩子立刻翻书本,找出当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后,再来看这道题目。第二,让孩子去提高“认识”,学校里上课的用心听讲并分析和记忆住老师所讲的内容是每天最重要的保证,比去外面到处补课效果更佳。如果发现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依然不会,把难题圈出来,鼓励孩子明天去学校问老师,而不是家长的“帮忙”或“隐瞒”掉,并且要求孩子回家后当小老师来教妈妈。第三,求知欲是进步的一个要素,并且家长需要有技巧来培养求知欲这个习惯。求知欲也是当今父母所缺乏的,因为从老一辈的教育体制和理念就导致了我国的上一代和这一代求知欲、探索创新能力的局限。
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往往远远超过家长们的想象,却因为没有从平时的细节中培养而半路夭折。有些孩子小学低年级都是因为“努力”而高分,而到了高年级、初中后因为学习方法和习性的跟不上而“成绩”大幅度降低。
好了,请问您看明白了吗?论“浮躁”与“懒惰”,但通篇却很少提到这2个词。但是却真真切切的举例了如何改进“浮躁”与“懒惰”这个问题的本质。
最后一个建议:当家长实在没有办法时,可以去拜访一下现在的一些有资质的孩子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公司:比如上海电视台介绍过的心灵花园节目某心理博士所创办的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对于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很重要,国外很普遍,甚至有自己的专属心理医生,然而在我国还未成气候,但是仍然建议可以尝试一下。